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

請大家幫衛福部部長加大油…

好文筆分享,看到下列文章,心裡很感動,也很………
請您細細閱讀下列文字:【台灣醒報記者林意玲、方家敏專訪】「衛福部要負最大責任!」針對連日來爆發的食安風波,讓業者信用破產,民眾也食不安心。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璋如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,因為政府不積極作為,消費者每天都得活在恐懼中,未來食品管理的事權一定要統一,並應以外包而非志工的方式全面執行稽查工作。另外,食品標章的檢驗也應徹底執行,消費者的權益才有保障。 宜蘭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璋如,曾受農委會委託,前往德國考察當地的有機農業。除了協助政府規劃、建立有機農業管理規範與機制,她也是台灣有機農產品認證標章的推動者。在政府的補助下,黃璋如曾陸續建置了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、有機農場整合資訊系統、有機電子商城等,還曾獲頒有機農業特殊貢獻獎。 黃璋如受訪時歎道,由於政府不夠積極管理、公務員人力不足、事權不統一等問題,釀成了連日來的食安危機。她建議,政府應該主動出擊,而不是事後才來擦屁股;身為消費者則須盡量選購生鮮食品,或是小包裝的油品,降低油品變質風險。她也說,相較於一般的食品標章檢驗,農委會有機標章一向認證嚴格,對廠商、農民能有效發揮示警作用。 以下為訪談摘要:  問:對於最近這一波食品安全的風波,包含葡萄酒沒有葡萄、米酒沒有米、蜂蜜沒有蜜…,都是名稱與實際的差別。整體而言,老師的感想為何?  黃璋如:身為一個消費者,我自己覺得好像活在不確定社會當中,當我去買東西時,我都不知道自己買到了什麼、吃到了什麼,對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無法交代,也會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身為家庭主婦的責任。 問:感覺上政府與企業整個信任破產?  黃璋如:是的,就是因為信任破產,讓我們都活在恐懼當中。再來就是為什麼政府有這麼多的管理與標章,還是讓人信用破產,這不禁讓人開始思考,政府的標章與管理措施沒有盡到責任,而官員們用慣了這些標章,好像也照章行事,沒有去加強背後的管理措施。  前一陣子是CAS,現在又是GMP的問題,這些標章背後應該是政府部門的責任,但那些負責管理的人好像已經把標章的認證變成一項行政工作,可是卻不知道標章是需要管理的。  讓我感到比較安慰的是,至少有機農產品這部分有在進行驗證。但其他的標章驗證可能因為長年以來大範圍的被採用,已經逐漸忽略了驗證的落實。 食品管理機制不完備  問:就您剛才所提的兩種標章,不管是有機的也好,還是一般的食品認證,到底應該是農委會、衛生福利部還是哪個單位的職責?  黃璋如:現在有點麻煩的地方就在於,農委會生鮮的產品上架後或加工後,就變成衛福部的工作。  問:也就是說上游是農委會,下游是衛福部,這也是管理事權沒有統一的問題。  黃璋如:對。另外,理論上,以前農委會一直在推「產銷履歷」,事實上,食品的履歷也應該要做到,但是衛福部幾乎不會去查這些東西。我的意思是說,假如我是一個加工產品,我買什麼,我賣什麼,理論上應該都要有記錄。但每一次幾乎都得等到出問題了才會有人去查,而且甚至連政府都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去查。 有一次,我在電視上看到一位官員說,「我們沒辦法查,因為廠商不讓我們進去。」連政府官員都忘記自己有這個職權與責任去查,畢竟不可以說因為不能進去所以不查,導致每次都要等到問題出來了才來查,政府這樣後遺症很驚人。我們每次發現出問題,所有的店家就被要求要貼出SGS的產品檢驗報告。 SGS是一個檢驗公司,每次只要一有食品安全的相關問題,所有產品就會被送去化驗,然後店家就可以張貼合格公告,像是塑化劑、油品、三聚氰胺爆發時都是這樣。  所以你就會發現,當我們去店家吃東西時,其實變成是去看檢驗報告。食物我們天天吃,但每次只能檢驗一批,不可能每個產品天天檢驗,浪費資源又製造大批化學藥品的汙染。 我的意思是說,我們每次都是在做事後的補救,但如果那些問題能夠事先防範,就不會有那麼多消費者受害,也不用等到問題發生後才來全部做檢驗,以及損害賠償,而這個檢驗的費用所耗費的社會成本是非常非常大的。 因此,政府應該正視這件事。就像環保一樣,現在每個縣市單位都有環保的稽查員,以及當問題發生時能立即處理的環保應變隊。例如說,當我打電話給環保局說,現在哪個地方有散發異味,這時稽查員就會去檢查。當發現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會有應變隊,負責找出問題在哪裡,該怎麼解決。 有機標章檢驗很確實  問:所以環保署做得到,衛福部和農委會做不到?  黃璋如:對,我就覺得很奇怪。現在衛福部的工作是交給各縣市衛生局,但衛生局就是用他們既有的人力在做,很少主動出擊。也許台北市偶爾會主動出擊,但其他的就是等在那裡,等發生問題才來解決,所以都是在善後,而不是事先的防範。 農委會有在做生鮮產品的檢驗,也就是農藥殘留的抽樣。目前至少有機農產品至少做得比較好,因為每次抽樣都公布,對消費者來說也比較有保障,對農民而言也有很大的警惕作用。 問:那這是社會團體做得好,還是政府的功勞?  黃璋如:政府在這部份做得不錯,而且農委會的檢驗結果都會在網站上公布。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,有一個很大的有機米生產廠商曾經打給我說,「老師拜託你可不可以不要公布檢驗結果?」我回他說,「不行啊,因為農糧署就是委託我們公布。」但我了解他的難處,因為他一被公告,下架是一回事,但消費者對他們產品的信心就會破產,所以有機農民都非常的謹慎。 其實我們一般的食品很少做檢驗,一直要到非常非常嚴重、漏洞百出的時候所有人都受害。而那些下游的批發商、零售商就要接受消費者的退貨,可是有可能原來的工廠或最原始的生產者倒閉,讓下游廠商無法往上游求償,最後有可能就全部崩盤。 問:所以當前的問題誰的責任大?  黃璋如:應該是說,今天發生的問題是衛福部的問題,因為一般的生鮮食品是歸農委會管,但只要上架了就是衛福部的責任,這部份的管理本身就是很大的障礙。但農委會大部份的管理是針對國產食品,而進口管理就是檢疫部門的事,還有農藥殘留的檢查。現在發生油品的問題,的確是衛福部的責任比較大。 問: 所以人民對於「吃」的權利,整體而言應該是包括事權的統一以及驗證標章的貫徹問題。  黃璋如:是的。驗證標章的管理,其實就是看政府的積極度,當然標章是一回事,食品本身的安全又是另外一回事。標章只是說,你的標準有沒有達到,但是標準有無達到比較像是榮譽,但食品安全是國家必需要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安全。 政府不夠積極  問:所以你覺得,更具體的來說,這中間是哪一塊破了洞,才造成全民的恐慌?  黃璋如:首先,政府的積極度太差。當然有可能他們的人員不夠,或是制度建立得不好。就像我剛才所說的環保部份,相對衛生來講是比較新的機制,但我覺得他們的制度建立的比較好,特別是稽查的部分。但食品方面好像比較缺乏,他們都用既有的公務人員在做。  剛剛講有分上游、下游。像德國,農業部跟消費者保護是放在一起的。其他的國家已經把事權統一,精簡組織。台灣一直說要精簡,我看是越來越複雜。 問:是啊,平常沒事就算了,一出事就慘了。  黃璋如:所以我覺得政府在食品安全部份是鬆散的。  問:就是整個組織是鬆散的?  黃璋如:沒有針對食品安全有好的規劃,而且,出了問題命大量用志工處理稽查,我覺得太荒謬了。  問:為什麼?  黃璋如:志工怎麼可能幫政府執行公權力?我覺得也許它可以學習像環保的那樣,都有委外的工作,委外得去稽查,組織不能再擴大,反而應該是要把事權集中統一起來。 問:組織方面呢?  黃璋如:我們政府,現在一個人管上游,一個人管下游,多年來大家都說這樣不可以,可是那麼多年來還是不變。我想其實還是積極度的問題,也可能是因為只靠那5、6個公務人員,因為他們每天要做一大堆事情,要叫他們積極是不大可能的,政府應該要在這一塊編更多預算,可以選擇委外嘛。 買大桶油 吃到變質  問:你的認為現在家庭主婦應該要怎麼自力救濟?  黃璋如:盡量買生鮮的,不要太多加工的。關於油品,這事值得一提,我們的油為什麼要那麼大桶?你去看,所有架上的油都是大桶的,事實上大部分的油在家裡用,最後都用到臭掉,用到油腐敗、變味。我們現在大部分都是小家庭,然後很多時候都是外食,廚房的溫度又那麼高,可是我們只能買到那麼大桶的油,小桶的油很少,幾乎買不到,除非你要買橄欖油。 但橄欖油不僅貴,最大問題是橄欖油不適合煎炒,所以我們家一般都有一瓶橄欖油,另一瓶可以煎、炒的那種油,可是我只能買到大瓶的,大瓶感覺好像比較便宜,但是也因為便宜,所以大家都買回家都用到壞掉,很多人卻不知道。 問:擺久了就會壞掉?  黃璋如:對。我們的油這樣子賣,讓我們用太多油、吃得太肥,第二個,油壞掉了,消費者不知道,若丟棄又會製造污染。  另外有關葡萄籽油的問題,我買過兩次,第一次,是買一瓶送一瓶,舊的已經開過怕有問題,我又開了另一瓶新的,全新的,也是都沒有過期就壞掉了,後來第二次,我又買葡萄籽油,也是用了大概三分之一,我就發現又壞掉了,從此我就沒有再買葡萄籽油。  我曾跟我的助理聊天說道,千萬不要買葡萄籽油,其中有一點,是他以前在有機的商店工作,他說,我以前在那裡工作最常被退貨的就是葡萄籽油。 問:所以就是盡可能買小包裝的油?  黃璋如:可是問題就是他們不賣啊!所以我現在就用玻璃瓶裝油把它冰起來,但你不可以整瓶放入冰箱,因為第一個,太大瓶,第二個,你從冰箱裡面進進出出煮菜,這樣油也容易壞掉,我就留一小部在外面,然後很大一部分放在冰箱,可是這樣子就很占空間。總之,消費者漸漸要學習自求多福了。(方家敏撰稿、張菀庭、鄒焌弘整理) 圖說:農委會有機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璋如認為,此次的油品問題,衛福部應負責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